催  眠  的  误  解
   催眠术的历史虽然悠久,然而,一直没有得到社会的公认和国家正规的研究,因此,不论是受术者还是从事催眠工作的施术者,都会或多或少地产生对催眠术的误解,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在我国,催眠术(我们称之为“息念术”)的推广、应用和研究仍然处在娃娃阶段,既没有正规的管理机构,也缺乏严密的研究机构,还只是停留在各人爱好和零星的经济目的为主的推广时期,不良的应用和错误的引导,不可避免地带来负面影响,在混淆视听的同时,影响人们的认可,甚至再次扼杀在摇篮之中。
为了纠正视听,还息念术以清白和更好地推动我国心理学、神经学和医学技术的完善,本站将在不断发现问题的同时,及时地向公众传播,以便正视这一技术和接受这一原理。
都是“催眠”惹的祸
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没有被催眠。”、“我什么事也知道。”、“我一直在听你说话,根本就没睡着。”、“其实我一直醒着,只是为了治病与你配合一下。”、“其实我完全可以不听你的指令,只是给你个面子。”……
    自从有了“催眠”一词以来,虽然后来的实践者对“催眠”现象有着各自不同的见解,但是,众学者还是尽量用原来大家已经熟悉的“催眠”一词,这样,对那些没有涉足其中者,往往从字面上理解其意,走入误区也就算不上什么怪事了。更有甚者,本来的目的是想通过催眠术解决自身的痛苦,结果在接受治疗后,不自觉地转移了自己的思想目标,精力集中在“这算不算催眠?”、“我能不能被催眠?”、“是不是我没有被催眠?”由于对抗心理的存在,致使浪费了部分治疗时间,不要忽略了“信”是最容易被催眠的。
    把传统称呼的“催眠”分为“广义催眠”和“狭义催眠”,一般人认识的“催眠”,基本上的狭义的“催眠”。广义上的催眠是观念上的认同或不认可却服从,这样,当初创造“催眠”一词的普列陀,基本上对后来多数施行这一技术的人也已经催眠了,受术者也就随着进入了这一领域。我们知道,“催眠”是针对任何人的,包括“催眠师”,催眠师是不是被催眠了呢? 每个催眠师都明白、而且常常对受术者说:“催眠不等于睡眠。”可是,他们并没有从此改变这一技术的称呼,这算不算是一种服从呢?这一服从又算不算是一种广义上的催眠呢?喝醉酒的人总是觉得“我没醉”,没喝多少酒的人却又常说“我已经喝醉了”。
    这一技术是把人的精神进行平息还原,而引起精神活跃的成分主要是人的意识活动,即:分析、推理、判断、归纳、总结等,意识活动得出的结果形成观点,所以,这一技术我们称之为息念术,即是平息人的念头,而不是停止人的念头,如果完全停止了人的意识活动,那么怎样对受术者输入或改变原有的思想观点呢?这样受术者感到没有被“催眠”或认为“我是为了配合你”就可以理解了。也正是受术者没有被催入睡眠或“为了配合你”才能得到很好地治疗。
    从治疗的角度来说,只要平息(收住)了受术者的心就可以进行术后易心。不同的症状、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施行不同的手段、导入不同的程度。
    只要能够平息受术者的心,就可以大胆地进行息念化结,只要化结的内容能够深入到患者的心里,就肯定收到良好的效果,从治疗应用的角度来说,息念水平占了百分之二、三十,而易心水平占了百分之七、八十。
每个想接受这一方法治疗的人,应该先了解一下这一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不要总是从字面上来理解,以免进入误区,延误治疗时间。
息念(催眠)促学之误
     在我们接受咨询的人和前来学习的学员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抱着一种错误的思想,就是想通过息念技术来帮助自己的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甚至有的人在高考之前,不惜代价利用这一手段来提高记忆,以便通过高考,更有学生的家长想通过息念术的学习,使自己的子女在特殊的精神状态下背诵英语或情愿地接受父母的教育。这一部分人基本上都是知识分子,这样做是一种严重的误导,长此一往,中国的人才将变成肉体机器人。
    息念状态下的确可以帮助记忆,但是这种被动记忆获得了成绩,能够改变孩子主动学习的习惯,人都怕惯,如果这样下去,一旦有问题就想找催眠师帮助,日久成习,催眠成了终生的依赖,这样不但无助于智慧的发挥,反而对孩子的未来有害。也有的通过此种方式来应付考试,即使通过了考试,就能证明将来一定能行吗?这种方式考出的成绩实际上就是人造机器的成绩。息念状态只能帮助学生改变难以改变的恶习,而不能应用于常规的学习和考试,那将培养成机器人 ,这不是在帮助孩子,而是在伤害孩子的精神。要改变这一思想,建议您转变一下观念:
    1. 要认可您子女的才能。现在学校的教科书并不是概括了全部的知识,您的子女可能是一个出色的木匠、可能是一个机械高手、也可能是一个绘画大师、甚至是一个哲学家,但在高中之前,学校里并没有这些科目,也不进行这方面的考试和选拔,而是所有的学生 竞争的项目几乎就是一种,也就是书本上的内容,而您的子女又未必擅长读写、背诵和计算。这样,您的子女可能在班级里只能是中游或下游的学生,您就会为此而大伤脑筋,想尽一切办法来弥补孩子的不足,以免将来孩子名落孙山、前途暗淡,又生怕不能把子女推向一个“幸福”的阶层。
其不知,天生万灵各有其用,如果非要把一个 具有先天音乐特长的人培养成一个长跑运动员,未必做不到,但却制约了他本来的特性,但也有的根本就培养不成长跑运动员。我们能说那些有音乐特长而培养不成运动员的人不是人才吗?只能说在试卷上的竞争我们的孩子不适合。
    2. 摆脱不良的社会性暗示。
    曾经有一个人想让我帮他的孩子提高一下学习钢琴的兴趣,原因是他的孩子并不是非常聪明,为了给孩子一个进入高校深造的机会,就让孩子学习钢琴,可这孩子钢琴也学不好,就是喜欢打游戏,只要一有机会,马上玩起游戏来,父亲没有办法,只好让孩子的奶奶来盯着练琴,即使这样也只能束缚孩子的身而栓不住孩子的心。
为什么要这样逼迫孩子学习呢?他说,周围的人都这样,如果说不掌握一技之长,将来就没有立足之地,有的人甚至更过分,刚刚学这一门课程,休息一会,接着又是另一门,不这样就不能出人头地。这是多么幼稚的思想。这样的教育方式其实是拿着父母的灵魂与细小的心灵相对抗,如果孩子乖乖地接受了父母的指令,就等于父母的灵魂在孩子身上附体,体现的不是孩子自己的灵性,而是父母精神的转嫁,孩子是不是同意呢?在他们没有阅历的时候,只能被动地接受,然而这种接受并不是没有潜意识的对抗,当他们长到一定年龄的时候,在外界因素激发下,往往会爆发神经症。
    其实,每一个父母都的出发点是好的,可实行的手段却背离了正道,文凭也罢,职位也罢,高薪也罢,婚姻也罢,都是建立在命的基础上的,命的核心是心灵,如果不惜孩子心灵的创伤来换取功名利禄,实在不值。现在高中生、大学生里面神经症相当多,在未来获得了身外之物的同时,却失去了心灵的健全,这是多么痛苦的事。
也可能我们的子女真正能够走上财富的殿堂,可是,有了钱未必能有命去享用,房子有了却因为没有自己的灵魂而难以成家;床铺有了却因为失眠找不到睡眠的感觉;职位有了却因为精神的焦虑难以胜任。这些大概都是父母不愿意看到的事情,既然不愿意看到,就不要苛刻地要求孩子,还孩子以自由,只去谆谆善诱,舒展子女自己的灵性。
知识考核只适应一部分人,适应于这种方式的人也只是这种方式下的人才,我们的子女不适应,并不一定不是人才,而是其它领域的人才,做音乐指挥的残疾人周州就是很好的例证。
    人是 1 ,功名财利是后面的 0 ,如果没有了人,0的存在也就没有了意义,有子女的健康,我们就有机会创业,如果子女没有了健康,帮助孩子得到的东西已经成了所谓幸福的累赘。
     3. 在平常人的心目中,望子成龙的思想根深蒂固,故此,怎样教育子女、怎样为子女的后来创造幸福,成了每一个家长的意愿,可是,咱们有没有想想,实际上我们是在创造机器人,创造一个模式化的人才,孩子的本来能力和个性被社会有父母的个性所取代。
    笔者认为,父母应该诱导孩子感悟人生,而不是教孩子怎样做人。当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让孩子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人,这样应该会影响到家庭和社会的向前发展;而诱导孩子呢?既让孩子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又不制约子女的精神;既使子女有进取的精神,又不限制子女个性的体现;既不用一个标准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也能促使子女自由地发展。
负面暗示
    由于在息念状态下人的接受和认可能力特别明显,对任何情志的反应都特别强烈,所以,在息念治疗的过程中如果不是相当特殊的情况,且勿乱用负向暗示(厌恶性暗示等)。为了达到解决病患的目的,在治疗方法上有时要采取负向暗示的手段,但是这种手段往往在解决病人现有症状的同时,却在内心深处打下了另一个不良的烙印,化去了这种心结,又造上了另一种心结,也就是说这是拆了东墙补西墙。尽管患者当时并感觉不出来,但必然会对他的精神造成负面影响,否则就不会影响到他的疾病。
    比如对一个戒烟的人暗示:香烟吸入肺管后,把肺熏得黑呼呼的,又脏又难闻,那种气味和黑烟油通过肺部的交换,流进了血管当中,最后遍布全身,你全身的细胞包容了黑烟毒,这样直接威胁到你的身体健康......以后,你一看到香烟就会想起这一切,心中就会有一种厌恶的感觉,你再也不想抽烟了......
    这样的暗示对有的人来说,可能会很有效,但是,效果越好的人进入心灵的暗示越强,而人又有一种联想功能,一旦遇到与此暗示有关联,且又刺激心灵的事,马上就会联想到这些不良暗示,同时不由自主地产生另一种心结,从而影响正常条件下的分泌和代谢。
    解决这样的问题一般通过诱导和鼓励的方式进行,以避免打下另一种不良烙印。
    欺骗性治疗
    欺骗性治疗虽然造不成什么不良后果,但也有着严重的不足。
    欺骗性治疗就是借用受术者息念状态下思维淡漠的特点,利用不现实的手段让受术者认可,从而达到治疗或施术的目的。
    比如治疗一个秃头的患者,可以告诉他:你的脱发是由于焦虑过度和愁闷造成的,病气积在了你的头部血管,使你的头部血液受到阻滞而影响了头发的营养。现在我利用特殊手段把你头部血管中的病气排出,血管畅通,营养充足,你会有种头发萌发的感觉。在排出病气的同时,你会感觉到头皮有凉风冒出。于是,施术者为了让患者认可和接受,就在其头顶用手扇动或用口吹气。这种方式一旦被受术者识破,即宣告治疗失败,这并不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催眠减肥也多见这种方法。
    欺骗性暗示对于那些状态相对较深的人来说是可以的,但人的状态并不相同,一旦遇到主观意识强烈的人,这种方式不但对他没有作用,反而失去了对施术者的信任,这样直接影响到治疗的结果,所以这种情况一般不要利用,方法可以有多种,只要动脑,都会找到相应的措施的,最好的方式还是从内心深处找原因。
名词误解
     对于“催眠术”一词的命名,并不妥当,这是笔者自己的看法,提出来供学者讨论。
    催眠一词是1841年11月,英国的遮穆斯普列驼(Jamse Braid)提出的。他通过观察发现被术人的眼睛总是紧闭不能睁开的,他以为这种闭目现象是由于神经的疲劳所引起的,可以说是人为的睡眠。这一点是最让他注意的,他以为这种闭目现象是由于神经的疲劳所引起的,可以说是人为的睡眠。为想证实他这推论起见,便集合自己的亲友,施行试验。他用下个盛了水的玻璃瓶,放在被试验的人的前面,叫他专心凝视,不久就可以看见受试验人合目入睡,所发生的状态与受磁气术的受术者所呈的状态相同,普氏便相信他的推论是可以成立的了。同时便看出所谓动物磁气术的现象,全是由受术者主观的性质所起的一种人为的睡眠,并不关乎那种奇异不可摸索的磁气作用,他便把动物磁气说完全打破了,而倡导他自己的视神经疲劳说。
    视神经疲劳的结果,即发生一种人为的睡眠状态。普氏就根据这一点在希腊语里的 Hypnus (睡眠之意)又或 Hypnotikosne 的文义,选出一个名称叫 Hypnotism 直译出来,就是现在的“催眠术”了。
从一些现象说的确与睡眠有些地方相近,也更有着根本的差别。
    表现突出的相同地方在于:1、都带有幻觉的性质。2、二者皆因外界刺激引起,起源有些相同的地方。3、都有推理分析过程。4、都有睡游现象。5、对人的思想行为都有影响。
    不同地方在于:1、睡眠中代谢是缓长而规则的,深催眠中的人却不能有这一现象。2、睡眠是徐徐的自然现象,催眠是忽然而起的人为现象。3、梦中对时空判断有错误,对外界的刺激无感觉,催眠相反。4、催眠接受指令有活动能力,睡眠不接受指令。5、催眠是感应外来的示意才起活动的,无自发活动的精神状态,睡眠则不仅没有自发活动能力,且对外来的示意也无能为力。6、睡眠以生理为主,催眠以精神为主。
通过反复地实践和分析,笔者认为,所谓的催眠只是把人的意识通过一定的手段导入一种平息的状态,这种状态仅仅是平息,并不是停止念头。因为表意(推理分析判断归纳等,属组化序的核心)与心灵(本意,是代谢与灵性,是气动序的核心)对应依存,表意的平息,就意味着心灵的平和,因此,在这一状态下没有原来实意(表意的结果)的作用人体是不会出现感觉和痛苦的,同理,如果利用手段省去了表意的活动,而用施术者的表意代替受术者的表意,这样,上升到实意的内容就是直接的,这是通过施术者的手段来改写受术者实意内容的一种方法。但是,如果受术者自然的本意与施术者特别和谐的话,受术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催眠后内心就会不自觉地产生对施术者的留恋感。同理也可以揭示所谓的附体现象。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们不仅实现了治疗范围的拓展,也成功地操作和应用了过去美士马及其后来追随者的实践应用,而不单纯表现在心理和神经疾病的治疗上了。
通过我们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定义为息念术,其中包括:息念定心术、息念易心术、复念通灵术等等。
“催眠”营销
    “无商不通”,通过各种手段来营销是理所当然的事,也是商品流通的一种方式。但是,如果利用息念术来达到营销的目的就有些不太道德了。在这里要搞清楚两个概论:催眠式营销和催眠 后营销。催眠式营销只是在人正常状态下通过观察和心理技巧来实现营销目的的方式,这是正常的营销技术;催眠后营销就不同了,通过手段把对方导入息念状态后,让对方在朦胧状态下与自己达成某种协议或实现某种目的,这 就相当于把对方用酒灌醉后达成协议,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不值得推广,更不值得用这种手段来炫耀自己的技巧。
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误区。
     尽管催眠术在心理疾病的治疗中已经成为公认的手段,但是,尚不被公众所认可,就连心理医生也没有完全得到普及应用。这里面是有原因的。
    第一、现在大多数的心理医生不懂“催眠术”,对“催眠术”的了解也只是皮毛,尤其那些没有接触和应用“催眠术”的心理和神经医生,只能凭自己的主观意识来判断,那是不公平的。
    第二、学习“催眠术”的人看到网上或书上宣传的“催眠术”的神奇,就以为只要掌握了“催眠术”,就可以无所不能地解决任何在现实状态下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样,有的人只是单纯地学个催眠的技术,一点心理和精神分析方面的知识也没有,应用的时候只凭自己把人导入息念状态后反复暗示,这样虽然有作用,但大多数人息念后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并不比有的人在清醒状态下差,对这些人来说,作用简直是微不足道,致使人们对催眠术信任的程度大打折扣。所以,单纯学习催眠术,简直就是一种盲目行为。遇到一位同僚,在电话上对我说:“今天为一位迷恋网巴的学生催眠,简直太难了,虽然十分钟就进入很深的状态,但效果却几乎没有。如果遇到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那还不得把我愁死。”是的,这也正是有些人不认识的原因,只看着神奇,却用着一般,进入状态简单,治疗却难,这是为什么?学习催眠几天就学会了,你以为进入息念状态后一切都像你想象的那样,一个后暗示,让病人三十年按照你的暗示去做就行了?这不是愚昧嘛!
    你想一想,世间什么最难认识和掌握?人的精神。催眠术的学习比学车工、电工、修摩托车还要容易得多,这是事实,但调节人的精神比修车、电工还要简单吗?
    道理很简单,学会了催眠只相当于学会了使用一个修理摩托车的工具而已,修理技术才是最重要的。虽然这个工具应用起来比较好用,但是如果是一个修理高手,离开这个工具照样可以把车修好,反之,如果只会用个工具,再好的工具对一个不会修理的工人来说也没有用。
第三、对息念后出现的状态和心理的变化机制掌握不了,只凭从书中学到的那知识来套着自己的头脑来应用,也难以收到奇效。
    第四、治疗容易反弹的原因在哪里?只调观点,不管观念,甚至也管不了观念。一次治疗就是三十分钟到一个小时,被动的治疗,能改变一个人的观念吗?(催眠术)息念术在我国还没有深入研究和广泛推广的时候,一般应用者在应用息念术治疗的时候,都是针对是什么事引起了病人的心理变化,导致在心中结下了心结,这样,只能修正这一件事因。用处不大。
    一个人有一种不良观念为基础,在分析问题和处世的时候才产生一种自己的错误观点,错误观点导致心结,心结表现症结,这是一个非常清晰的思路。如果只调理观点而不调理观念,那就只治了暂时的病症而不能解决永久,将来在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仍然以原来的观念为基础来分析和决断,这样还会触发疾病。当然,后来未必还生神经症,这是因为大约在二十岁之前,遇到压力一般表现在精神疾病上,在二十岁之后,一般表现为肌体疾病上,这里面的道理,在以后的论述中都会解释清楚。这也体现了环境、心理与生理有着绝对一致性的观点。

联系电话:0793-8200800
联系地址:上饶市信州区庆丰路万嘉国际花园五栋一单元702室
版权所有:上饶鸿道心理咨询与训练中心
Copyright © 2007-2016 www.jxsrxl.cn All rights reserved.